懸吊選妃,多連桿 v.s.雙A臂? #1
駕駛操駕之感和乘客舒適程度都與懸吊系統脫不了關係,所以很多人在購車時特別注意懸吊系統。早期製作懸吊旨在「舒適」,後期為了讓賽車運動更加平民化,也就開始把賽事上的懸吊技術應用在街車上,能兼顧操控與舒適,而現在的汽車懸掛系統百百種,很多人買車的時候根本就不知道這「妃」到底怎麼選,買車落入車表與家世的牢籠,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多連桿 v.s.雙A臂」…
雙A臂式獨立懸吊
雙A臂式獨立懸吊,雙A臂懸吊擁有上下兩個A臂,橫向力由兩個A臂同時吸收,支柱只承載車身重量,因此橫向剛度大,雙A臂式懸吊的上下兩個A字形叉臂可以精確的定位前輪的各種參數,前輪轉彎時,上下兩個A臂能同時吸收輪胎所受的橫向力,加上兩A臂的橫向剛度較大,所以轉彎的側傾較小,雙A臂式懸吊通常採用上下不等長A臂(上短下長),讓車輪在上下運動時能自動改變外傾角,並且減小輪距變化減小輪胎磨損,而能自適應路面,使輪胎接地面積大,貼地性好。而它也具有六大特點:側傾小、可調參數多、轉向靈活、避震效果好、輪胎接地面積大、抓地性能優異,因此絕大部分純正血統的跑車的前懸吊均採用雙A臂式獨立懸吊,可以說此懸掛是為「呸」而生的懸吊。那究竟有何缺點?比起麥花臣式懸吊,雙A臂多了一個上搖臂,不僅需要占用較大的空間,而且其定位參數較難確定,因此小型轎車基於空間和成本考量,一般不會採用此種懸吊,而且一般雙A臂式獨立懸吊都在高端車型中採用。
已知用火
雙A臂式獨立懸吊最早出現於上世紀30年代,當時的方程式賽車已經開始使用類似雙A臂的懸吊結構,而西元1935年,來自美國底特律的汽車製造商“Packard”在旗艦車型“packard 120“上首次使用了雙A臂式獨立懸吊,作為當時豪華汽車的代表,“Packard” 首次開創了在量產車上使用了這種結構複雜的懸吊,進而提升車輛的操控性能,八十年過去了,雙A臂式獨立懸吊不斷被改良,目前依然在各種性能跑車、轎車、大型SUV上使用。
多連桿獨立懸吊
多連桿獨立懸吊,可分為多連桿前懸吊和多連桿後懸吊系統。其中前懸吊一般多為三連桿或四連桿式獨立懸吊,後懸吊則一般為四連桿或五連桿式後懸吊系統,其中五連桿式後懸吊應用最為廣泛,而多連桿式懸吊舒適性是所有懸吊中最好的,操控性能也和雙A臂式獨立懸吊不分高下,而豪華轎車因為空間充裕、且注重舒適性還有操控穩定性,所以大多使用多連桿獨立懸吊。能擁有舒適性還有操控性,這麼好呀?相對的,其結構更複雜,材料成本、研發成本、製造成本也是所有懸吊類型中最高的,而其佔用空間也大,中小型房車基於成本與空間因素就比較少採用此種懸吊系統。
已知用火
“1982 Mercedes Benz 190E”是全球首款使用多連桿懸吊的車型,俗稱「爸告」(台語:一百九),底盤代號W201,當年擁有極高的操控及舒適評價,而賓士也在賽事上研發了一系列相關車型,像是:“190E 2.5-16 Evolution I”、“190E 2.5-16 Evolution II”,而也因為身為“C-Class”之父,最小、入門等特性也讓這台車大受歡迎,生產了十一年後,由底盤代號W202的“C-Class”接棒,成為第一代的C-Class,也沿用了上一代的多連桿懸吊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