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實,Audi往往給人一種理性至極的冷硬與疏離,車造的好歸好,但非要等你接觸過了那些高性能的quattro型號方能真正領略他們的獨到樂趣與奧妙;前驅的Audi?不是不行,只是近乎完美的她們往往少了些激情,理想之餘卻也激不太起多數人心底那未泯的童心—只是當我帶著點難以置信的雀躍和盪漾餘波步出Q2駕駛座的那一刻,老實說,這一回Audi的前驅真的很可以!
文:狂人 Vincent H./圖:River Y.
這年頭要想試到一台令人打從心底的興奮並且眼睛為之一亮的新車,
已經越來越困難了;
確實,
資源共享底下的車款幾乎每一個都厲害的像個什麼似的,
模組化的好處就是你可以僅僅只需要做好一件事情,
傾所有的資源與理解去設計 打造並且量產一個近乎完美的平台,
共享麻!
至於消費者究竟想要些什麼,
靠一個基本功已經下的夠紮實了的平台去衍生出產品就好—VAG的MQB恆置引擎模組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不只這一回的Audi Q2用了,
老大哥TT和血濃於水的A3/A3 Sportback用了,
就連VW,Skoda乃至於國人早已生疏了的Seat旗下不知多少型號用的都是拜這款強大的底盤模組之賜,
小至即將問世的六代VW Polo,大至七座的Skoda Kodiaq甚至是尺碼驚人的Superb Combi,
關鍵是每當用上了MQB的車型開起來也彷彿都有了神功護體那般高明,
每一台都是那樣的輕巧,靈活,精準又絕對受控 並且還大手筆的標配了電子限滑差速器,
說實在的你還真找不到實質上足以令人挑剔的缺點;
離題了,
今天的重點是Q2,
但模組化唯一的缺點正是來自於那份叫人又愛又恨的一致性,
當所有的尖端科技與高檔配置透過模組化得以散布給更多的群眾,
撇開物理與慣性所導致回饋上先天的差異,
多數人恐怕也說不清車款與車款間的動態風格究竟差在哪裡?
只是,
同樣的道理在Q2身上並不適用,
無論那確實方正有形的輪廓 別出心裁的車側鈑件設計與粗壯的C柱是否對你胃口,
但這確實是一台年輕而奔放的Audi,
無論用任何角度與面向來思量都能輕易察覺到那不同於以往的跳脫和原創,
同樣的概念也延伸到了這架小型Crossover的動態風格上,
因為用力push起來的Q2確實不像是一台你我早已熟悉了的MQB—
應該說 ,
即便她依舊保有了採用MQB模組化底盤下那堪稱無懈可擊的絕佳可控性與精準度,
但在性格的刻畫上卻更加強烈而鮮明,
拜原廠一套名為跑車式轉向系統的非固定齒比方向機 令Q2能在擁有極小的迴轉半徑的同時還能擁有趨近於1:1的激烈操駕轉向手感與左右僅兩圈的方向盤死點,
甚是犀利的指向在聰穎的差速器輔助下令劈起彎來的她更像是一台鋼砲而不是SUV,
或許懸吊的設定上並非全然的運動取向,
與僅1280kg乾燥重量的車身和長行程的懸吊搭配起來卻韌性十足,
阻尼的支撐性已足以應付周末晨跑北宜用上七八成力的水準,
而且就一架足蹬19吋低扁平比輪胎的SUV而言,
Q2的吸震表現確實也頗可以,
即便後軸的跳動感還是比較明顯,
基於不及4.2米的車長與因應車頂線條進而壓迫到的後座空間而言,
老實說,
個人認為關於後座的乘坐品質也或許不是這等微型級距的休旅買家們第一優先的考量就是?
歸功於阻尼與彈簧設定上的用心,
至少個人認為Q2的行路質感已是採用扭力樑後懸所能達到的高標水平—這真的是一架路感相當討喜並且充滿朝氣的出眾底盤設定,
這時,
先天高一些些的重心在慣性驟變時的動態回饋反倒讓Q2比起轎式layout的標準鋼砲還來的更活潑也更激情,
卻也都是在多數人可以掌握的範圍內—她還是一如往常的MQB那般親切可人,
只是比較愛玩 有活力也更有個人風格了些,
而且實屬輕量的車身在1.4升增壓動力的襯托下衝刺起來可是一點也不落人後,
輕快而帶勁的紮實提速 明快而確實的雙離合器換檔風格更令我回想起了當年第一次摸到A1時的似曾相似,
我的天,
這到底是台SUV還是台掀背?
而且怎麼每一個細節 每一個平面與轉摺和每一個配色搭起來都那麼討喜?
即便你依舊會在相形簡樸的內裝陳設中發現A3與B9世代碰撞而來的造型元素,
即便她的組裝品質真的不似過往Audi一貫的水平那般令人直覺得豎起大拇指,
即便就實用 機能乃至於實質的空間與裝載層次她確實也說不上多麼的厲害高明,
但這真的是一台會讓人渴望的入門SUV,
開起來迷人,看起來迷人,把玩起來迷人,大太陽底下擺著很迷人,而且入手的價格更是超級無敵迷人,
關鍵是Audi這回真的造了一台恰如其分的個性化坐駕,
或許不再那般拘泥於形式上的絕對完美,
卻也更多了些率性 灑脫與想像空間,
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