痕跡:KTM Duke 690R與台三線的一日輕旅行

忙裡偷閒的星期二,

趁著天剛亮、依舊空蕩的台北街頭還沒被通勤族佔據的片刻,

隨手拎了安全帽跟ipod,

打算就這麼漫無目的的任由思緒出走。

今天要去哪?

這是個好問題,

看著車庫裡的Duke 690R我不禁開始胡思亂想,

再怎麼說平時日的Get-a-way是要有些技巧的,

擇日不如撞日的隨興說明了你恐怕不能任性的就這麼頭也不回的大騎個三天三夜,

但"偷閒"所夾雜著的高昂興致倘若只是繞去個新北近郊,

卻也只有隔靴搔癢的效果;

台三線?似乎很適合這樣車流稀少的週二清早,

還有690可攻可守的靈活。

春末夏初的多變氣候,

總讓人有些措手不及,

尤其是日夜溫差普遍比想像中的劇烈—當我乘著天微亮的時候沿著水源快速道路繼續向前,

不及20度的陣風還是讓人免不了猛打哆嗦,

但這樣的氣溫與乾燥似乎很適合690,

尤其是這種高壓縮比的引擎,

恣意地吞吐著迎面而來的每一寸冷空氣,

彷彿卜派吃了菠菜那樣反應激昂又振奮人心,

隨時隨地都能盡情宣洩的扭力更適合這種頭也不回的疾行,

隨心所欲的巡航乃至於超車都不見絲毫扭捏,

想與不想不過是節氣門開大開小的區別,

甚至連退檔的動作都可以捨免;

穿過安坑並沿著縣道110一路向前,

終於,接上了好久不見的台三線,

記得上回在這裡撒野已經是大學的往事,

在那個還有東吳機烤會跟TIS的年代,

對那時騎著FZR的我而言這幾乎是唯二會走台三的理由—當年騎著白牌車,

總難體會在那個重車剛剛開放的年代,

台三線的樂趣到底在哪?

是,我承認他夠寬路夠平彎也夠多夠漂亮,

但再怎麼說小排氣量實在很難體會高速過關的樂趣,

光是要成就所謂”高速”兩字的定義都已是相當困難的任務;

只是當我正想透過690R來細細品味這條頗負盛名的公路魅力究竟在哪,

適逢上班時段而逐漸湧現的車流卻打斷了這清早的靜默,

不如找個地方歇會兒吧?

索性朝著台四線石門水庫的指標出發,

很快的便來到了這位於大漢溪畔的大壩邊上;

怪怪!從小來石門水庫,

除了停車場前永遠雍塞的車陣跟一堆活魚三吃的店家外總難留下些什麼印象,

但在這周二清早,

除了久久遇到前來晨運的老人家外幾乎鳥無人煙,

也終於給了我這個台灣俗可以好好打量這座大壩的機會。

不說你可能不知道,

其實早在清朝末年那時的政府就已經有在大漢溪興築水圳灌溉桃園台地的計畫,

甚至日據時代非常著名的八田與一就已經成功興建了桃園大圳,

並開啟了"昭和水利事業計畫"準備在石門峽谷建壩蓄水,

只是後來因為戰爭爆發而停擺,

直到1956年才由國民政府繼續完成了這早該付諸行動的工程;

離題了,只是從那一舉提升將近40公尺之譜的水壩頂端遠眺桃園台地與另一頭的集水湖,

那景致卻又是如此靜謐,

更有種登高望遠的開闊與悠遠,

難以想像假入日據時期策畫著這件事的職人與學者們見到著景色時心裡的感受是如何?

以一個普遍煩躁而讓人神經景崩的週二早晨而言,

這樣的開場似乎格外令人放鬆愉悅。

總算等到了離峰時刻繼續向南前進,

通過龍潭後我再度接回台三,

肚子卻也不爭氣地叫了—何不去北埔吃份朝思暮想的老街粄條解解饞?

但很快的飢餓感就被激增的腎上腺素給蓋過—這裡是台三線,

騎士的天堂,

尤其是那閃耀著湛黑光澤的嶄新柏油鋪裝與四到六線的寬廣,

而我正跨坐在Duke 690R的身上,

豈有節氣門不全開的道理?

痛快,實在痛快,

在台三線,尤其是騎著一架這樣子戰鬥卻不過頭的大單缸,

你很難不陷入那種快速傾倒的靈活與澎湃的扭力狂潮之中,

尤其690R的扭力表現更讓人可以很悠哉地掛著高檔位用偏低的轉速扳倒車身,

因為低轉的牽引力同樣驚人,

少了些神經質卻更多些循跡性,

讓你可以悠哉地靠著幾乎是巡航的轉速來用力過彎卻不會感到絲毫不安,

對一個Tuesday Get-a-way那種渴望熱血卻不願放棄優閒的心情而言相當適切,

而且筆挺的坐姿異常舒適,

也或許是海綿夠厚實也不一定?

不過雀躍的心情很快就被那拉下的鐵門給打回現實,什麼?

週二早上居然不開?我想吃粄條阿…

在北埔的老街街頭遊蕩,

你很難不被那古早味十足的磚瓦房給吸引—據說這裡早在清道光年間就已經相當熱鬧,

那時種茶的風氣相當盛行,

加上附近還有煤礦開採,

儘管民國五十年代當時的茶葉大王公司倒閉在加上煤礦逐漸枯竭後北埔的風華不再,

但你仍透過林立的私人大宅院看出些許端倪,

這個客家小鎮曾經富裕、曾經百業興隆的痕跡;

隨手拿起了Google Map猛查,咦?

原來當年少帥張學良被軟禁的故居就在不遠,

吃不成粄條無所謂,

但沒能尋幽探訪作為個perfect ending總讓人對這突如其來的假期有些不甘願,

索性再次跨上690R,

只是這回我們志不在公路,

而是來趟真正兼具感性與知性的星期二之旅;

繼續沿著台三往南前進,

過了竹東大橋後我來到了122縣道的路口,

只見山裡繚繞著深灰色的雲霧似乎在暗示著我前面並不好走,

但男子漢大丈夫又怎麼能輕易回頭?

打起精神我繼續向前,

這裡是新竹的五峰鄉,

更是露營風氣暴漲後假日最雍塞的路線之一,

至少我前幾次來的經驗都相當嚇人—不過這個星期二可是完全不同的故事:

乾淨明亮的溪谷山嵐間,

偶爾坐落著部落或是幾戶山地人家,

與環繞著茂密樹林的峽谷,

是如此的與世無爭又帶著點童趣的野味;

儘管122縣道的柏油鋪裝說不上正點,

時而寬度縮減時而破碎,

但對輕巧的690R而言似乎也不是什麼問題,

尤其是那扭力面對迂迴的上坡路面而言更是小菜一疊,

幾乎全程掛著四檔都能輕易面對任何路況的隨性與親切更減緩了旅途至今的疲憊。

這時,原先狹窄的視線總算開闊,

左側的水岸與另一側的山頭不再遙遠,

我知道我已來到122縣道的盡頭—同時也是今天的目的地:

位於清泉溫泉一帶的張學良故居。

說來有趣,

原先在Google Map上定位的張學良故居是位在南清公路(縣道112)上的一座日式木造房,

只是當我停妥車輛仔細一瞧,

卻發現那叫原住民族館,

雖說原本這確實是張學良文化園區裡面的故居,

實質卻是政府比照當初打造的新房子;

真正的地址,

其實是要跨過上坪溪水泥橋的彼端緊鄰將軍湯與三毛故居的,

才是貨真價實的張學良故居;

儘管這跟原住民族館的造型幾乎一模一樣,

也都是後期才重造的日式木造房,

但裡面的陳列與裝潢相對的也講究了點,

甚至還有當年少帥的骨董座車,

更有氣氛也更符合史實些。

走在這幽靜的溪谷,

彷彿可以感受到一甲子前的軟禁歲月,

如此離群索居與世隔絕,

但這景致卻又彷彿仙境般美的如此不切實際又脫俗親新,

是說當年張學良確實也沒有選擇的餘地,

或許他也曾漫步在熱鬧的北埔老街,

感受著客家人情味與冠軍茶葉的鮮甜,

但迴盪在這山谷的除了有志難伸的哀怨,

更多的是寂寞與罕無人煙;

只是若你好奇三毛為什麼甘願與這裡長廂廝守倒也不難理解,

不信你見著那翠綠的山頭與潺潺溪流,

又怎能不教那些失了根的旅人們打從心裡的多做停留?

時間或許帶走了情緒,

帶走了少帥的不得志與憂鬱,

卻帶不走歲月的痕跡,

與大時代的動盪記憶;

也或許正是這樣不平凡的經歷,

令這片看似再尋常也不過的青蔥溪流更顯得與眾不同吧?

一趟喘口氣的星期二Get-a-way,

一段平凡卻蘊藏著大時代深刻記憶的尋幽之旅,

還有690R異想不到的優閒與熱血以上、競技未滿的絕佳體驗;

What a machine and what a Tuesday!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