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世紀 – BMW i8

關於未來,

沒有人說得準會是什麼樣子。

太空裝,膠囊食物,到處都是磁懸浮跟飛天遁地的私家車,世界只需要太陽能發電就足夠,甚至從此人類不需要樹木也可以進行光合作用製造氧氣…

關於未來,

有太多的臆測跟想像空間,

但卻沒有人說得準,

這究竟是否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

別說未來了,

這個當下的物換星移之快,

小排氣量渦輪增壓取代大排氣量自然進氣,

重手卻清晰的液壓轉向的配置正大量的被含糊又虛假的電子轉向給攻城掠地,

連穩定可靠又簡單耐用的手排都逐漸被嬌貴複雜又少了個踏板的雙離合器自手排給取代,

然後BMW 1er和VW Polo做得都比E30 3er或者Mk1的Golf還要大台,

新車一台比一台重…

何況是環保意識抬頭,

Hybrid,甚至純電車的問世正一點一滴的侵蝕著內燃機的淨土;

確實,車變得越來越快,越來越安全,越來越好上手,越來越能兼顧燃油效率,

但對Petrohead而言,

未來,

到底有何值得期待?

我曾在阿姆斯特丹試駕過那時剛步入量產的BMW i3

絕佳的內裝用料與處處巧思又前衛的設計,

再加上BMW向來有著一定水準的操控,

與電動車全油門時真的很不賴的扭力狂潮。

那時真的深切體認到,

假以時日當電動車的續航力能得到大幅提升,

真的會是代步的最佳選擇;

我曾坐著朋友的Tesla P85D在街頭狂奔,

宣洩而出的狂暴加速之嚇人,

再加上快充與相當不俗的續航力,

Maybe this is the solution?

或許這就是未來的樣子,

有一天內燃機在純電動力面前會徹底的顏面掃地,

成為食古不化又不值的一提的過時玩意兒,

然後逐漸被遺忘在歷史的洪流裡。

但這真的令人期待嗎?

i3終究是台代步車,

用Daily Drive的角度而言確實完美,

但真要說她的操控和駕駛樂趣有多麼厲害多麼滿點或許又有點言過其實(當然,她的本意也不是要在彎道上有多麼嚇人的表現就是);

Tesla幾乎面面俱到,

更大幅改善了許多電動車過去突破不了的障礙,

而且要空間有空間,要加速有加速,要設計有設計,甚至某方面挑戰著傳統我們對"車"的既有印象,

但卻又好像少了些什麼?

像是一個設計跟製成都是精良無比的先進機械,

各方面都無可挑剔,

性能更是一等一,

但卻又少了點人味,

少了點純粹機械的駕駛樂趣與激情;

科技,

始終是該來自於人性的,

我不否認科技的進步確實改變了太多過往我們視為真理甚至奉為圭臬的一切,

炭排減量與替代能源也確實是這個世界最需要貫徹的硬道理,

但回歸原點,

難道最原始又直接的駕駛樂趣,

真的就要隨著自然進氣內燃機與純種手排的式微一起煙消雲散了嗎?

直到這次的香港行,

我在盛夏時分的九龍街頭近距離的接觸她,體驗她,

在深夜的市街地與高架跟著她sprint,跟著她巡航,

看到車主臉上的欣喜若狂,

接觸到超越現實的設計卻又被無比熟悉的人因介面給環繞的內裝,

體驗到nimble又agile的驚豔動態,

加速同樣澎湃狂妄,

還有BMW數十年如一日都不曾遺忘的熱血基因與令人嚮往…


同時還擁有Tesla Roadster跟Model S的車主說,

感謝上蒼給了他i8,

因為Tesla造的是代步工具,造的是替代能源的Solution,

但BMW造的,

是貨真價實的跑車,

一台不只會讓你會心一笑,更會對每一段旅程都充滿無盡期待的driver’s machine.

聖經的創世紀裡,

耶和華花了6天光陰,

創造了物質的天地,

先後創造光、大氣、旱地、植物、天體和動物,還有亞當與夏娃;

BMW花了6年的時間,

將Vision EfficientDynamics從草圖,油土,試裝,到成為這次出現在我們眼前的量產i8,

當然BMW的成就永遠都不可能跟跟耶和華相提並論,

有增程引擎的設置更說明了這只會是個階段性的產品,

並不能照單全收的全盤接受這就是未來性能車的雛型,

充其量就是個experimental project罷了。

但我認為當內燃機的末日在即,

電動車的創世紀才正要開始,

i8所成就的,

至少給了我們值得期待的一線曙光,

至少說明了電動車除了零炭排跟加速快值得令人激賞外,

還是能兼容擁有最純粹又亙古不變的駕駛樂趣,

不是嗎?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