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韋伯字典(Webster’s Dictionary)這麽樣定義肌肉車:「any of a group of American-made 2-door sports coupes with powerful engines designed for high-performance driving.」這段話的意思是:「肌肉車必須是由美國製造的,並且是配有高性能引擎的雙門運動跑車。」沒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由於台灣與美國的關係密切,美國文化大量地影響台灣,台灣人對於「美」貨,向來是無法抵擋,並且台灣人是知恩圖報的,台灣人民對那些幫助過我們的,或是殖民過我們的,往後,患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我們,一概是十倍奉還,各種富含美式理念的食(McDonalds)、衣(GAP)、住(AirBnb),充斥著我們生活,行的部分,恩…? “Ford Mustang”當之無愧。
文:馬里.華納/圖:李樂軒
【美式文化下的產物】
肌肉車的誕生當然有很多因素,
不過美國獨有的「Drag Racing」直線加速賽確實是幫了大忙,
規則是在專業的賽道上,跑完指定距離,
比誰花的時間少,獲勝者能夠進入下一輪比賽,爆發力強的肌肉車也就因應而生。
而變形金剛(Transformers)的上映,
裡頭的電影配角大黃蜂(Chevrolet Camaro)所帶起的熱潮,
也讓更多人了認識何謂肌肉車,
而美國三大肌肉車另外兩個品牌:道奇挑戰者(Dodge Challenger)、福特野馬(Ford Mustang),
其後者在台灣的能見比例更是勝過其他兩者。
每回試車都能讓我意識到,
試車不僅是在測試當下理性層面的設計謬誤或是數據正負,
更多時候能讓人思考其感性層面:歷史沿革(這台車子為何誕生)、車廠文化(產品與該車廠的設計思維)、該國文化(地理因素、人民素質),
在開過這車以後,
更讓我確定,
這是純正的美國牛肉。
自第一輛「Mustang 1962 Mustang I」概念車採用了雙座中置引擎設計,
以長車頭與短車尾的設計,
成為了「肌肉跑車」的典範,
“Mustang”的純正美式血統傳奇延續超越五十年,
這五十年來不僅當過電影明星,
更寫下了無數的賽事紀錄,
謂之經典,
而每一代“Mustang”的車型演進都代表著當代流行文化,
更是有著說不完、道不盡的故事,
而今天,
不管是是有幸還是臨幸,
總之我體驗到了這輛眾人追尋的傳奇。
【粗中帶細】
粗獷與細緻,怎麼叫衝突?
粗的是,車長4.8米、車寬1.9米、車高1.4米,
其充滿美式肌肉線條勾勒出的車身,
依舊保有舊時的經典元素,
以全新車色 狂熱橘(Orange Fury)呈現其運動畫面貌,
採用左右雙出式排氣管、19吋鋁圈、固定式尾翼,
無不讓人感覺「巨大」,
細的是,
來自飛機駕駛艙設計零的座艙,
以2+2座椅配、三幅式方向盤、競技式賽車座椅,
並標配12.3寸全彩液晶多功能數位儀表,
能針對不同動態行車模式變換不同的儀表畫面,
內建的TrackApp還能即時顯示加速計時、G力值、煞車數據,
並有MyMode模式可以記憶駕駛者偏好,
可記憶懸吊設定與轉向系統偏好,
以大量銀色飾版與大量鍍鉻飾版營造質感,
再以Mustang銘標點綴,
剛中有柔,粗中帶細。
【數大便是美】
我試駕的是” Ford Mustang EcoBoost Premium”,
也就是配有2.3升EcoBoost直列四缸雙渦流渦輪汽油引擎版本,
扭力最大峰值為45公斤米,
搭配上的是Selectshift 10速手自排變速箱,
只論數值面,
這部引擎能爆發出290匹/5,400rpm、45公斤米/3,000rpm,
而十速手自排變速箱所提供的換檔速度相當優異,聽起來很棒吧?
低排氣量、大馬力,
並有多速變速箱以屏除舊有肌肉車缺點,
能有更出色的加速性跟油耗表現,
切換到S檔後,
確實是有延遲換檔的變化,
但這些數據就代表一切嗎?
【海岸線?髮夾彎?我建議您換模式開。】
在行車模式上有這五種模式:一般模式/運動模式/賽道模式/雪地、濕地模式/直線加速模式,
而建議你在想要激烈駕馭,
記得換成運動模式(S Plus),
在此模式下會大幅度提升油門反應以及延遲換檔,
而在賽道模式下將會關閉循跡系統並強制以手動換擋,
如果今天您是市區代步,
請選擇一搬模式;
在山路上激烈操駕,
請選擇運動模式;
在賽道上測單圈,
請選擇賽道模式;
在合歡山下雪時,
請選擇雪地、濕地模式;
在紅綠燈下,與左右並排車雙眼對到,互相直視時,
請選擇直線加速模式。
【是文化衝突?還是受內心深植的日式思維荼毒?】
究竟是我真心地不喜歡這台車的操控,
還是我已深受日式文化荼毒至深?
論操控面,
雖然它有290匹大馬力,
但以台灣地理環境來說,
地狹人稠,
在台灣大多為急彎與窄灣,
軸距長加上車頭重,
雖說轉向模式可改變(一般/運動/舒適),
不過這樣的馬力、車身、後輪驅動再加上懸吊(前麥花臣、後多連桿),
老實說我在山路上開的完全不快樂,
渦輪調教並非順暢,
因此在台灣道路,
在經過一段短直線後馬上接續一個髮夾彎的路段,
油門與換檔的控制就要更加細膩,
雖然換了模式後感覺轉向犀利了,
但是由於軸距長,
每次在過彎總有種「已經轉了方向盤,但是車頭還在往前」的錯覺,
視覺與體感是我快不得,
在102的高速彎你會覺得過癮,
在金瓜石路段你會覺得過世。
論空間與設計面,
外觀有著美式狂野粗獷,
無不是年輕人首選帥車清單之一,
但到了內裝空間,只能望而興嘆,
這些產品設計思維或許跟美國地大物廣與民族性有關,
美國鮮少急彎,
美國除了大城市外,
鮮少需要特別在空間運用上有巧思,
但終歸一句,文化差異吧?
【“DAT MUSCLE SO BIG”,我開大的。】
男人分為兩種男人。「多數,叫做男人,少數,叫做駕馭“Mustang”的男人,差別就在心臟的大小。」
我使用了大數據分析了台灣客群,
最適合的用戶就是常去東北角的年輕釣客了,
下交流道後,
打開窗戶,放著最台式的嘻哈,沿著東北角,左手擺出窗外,
一路上以“Mustang”環倉臨感揚聲器轟炸整個北海岸,
速度不用快,
這樣其他釣客才可以知道您開野馬,
放心我幫您確認過了,
328公升的行李箱,是放得下釣魚用具的。
龐大車身、大馬力、大油耗,
最好副駕駛能載上一個什麼都大的女性友人,
“DAT MUSCLE SO BIG”,我開大的。